首页>艺术欣赏>文章
文章 书画 视频 摄影 朗诵 丰泽禁毒讲解员比赛 菊舞花港 魅力丰泽
王审邽:吏治清风见尊王
时间:2021-03-19 17:13:00

作者:陈绿山


      王审邽 (858—904), 字次都,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任泉州刺史达12 年,唐乾宁元年(894) 代泉州刺史,乾宁三年(896) 实授。王审邽政绩显著,为泉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绘就了一幅蓝图。唐天祐元年(904) 王审邽卒于任上。他累次加封工、兵、户三部尚书、威武军节度副使, 晋开国侯, 谥武肃王。文人徐寅撰写的《武肃王神道碑》,称颂其“皇者天皇,绩者勋绩”,百姓们就把墓葬地称为“皇绩山”。皇绩山位于今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草邦水库旁。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

       在吏治上,可以说,王审邽开创了泉州史上的一阵清风。清风, 不单指廉洁奉公,更是为百姓做实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是一种有高度的政治文明。
       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后人留给王审邽的评价是:“治理泉州十二年,勤勤恳恳施政,俭朴简约,爱民亲民,重视教育,鼓励读书,创新体制,使粮食富足、兵力强大。”可惜王审邽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功绩恰似江河之源,开启了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
       公元 885 年,王审邽与长兄王潮、弟王审知跟随光州的农民起义军入闽。随后,大哥王潮成为这支义军的统帅,开始整顿军纪, 励精图治,安抚百姓。时任泉州刺史廖彦若横征暴敛,残忍无道, 义军攻克泉州。王审邽开启治理泉州的历史。
       我们在并不详尽的史料中可以还原王审邽一代官吏的形象。他勤政爱民,自奉俭朴,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疏江治港,鼓励与外藩贸易。王审邽为人“喜儒学,通《春秋》,善吏治”。他掌政泉州 12 年间,以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圭臬。他“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大胆革新锄奸,除暴安良,肃清歪风邪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做到爱民如子,心系苍生。
      王审邽上任之后,秉持“招怀离散,均赋缮兵”为保境安民的理念,积极关注民生,深得百姓拥戴。因为战乱,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躲避战乱,他派人四处召回泉州流民,为战乱后恢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当流民回到本土,两手空空,没有生活生产物资时,王审邽以官府名义借给农民耕牛和犁耙等生产工具,以供耕耘;借作物种子,以供稼穑;为其修庐舍,以供其安居, 并鼓励开垦山地荒野。
王审邽在制度上敢于大胆革新、奖励生产,使当地生产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在王审邽治理下的泉州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 时有民谣说“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年流民归来,第二年田地得到开辟种上了庄稼,第三年粮食作物丰收民用富足。这就是当年对王审邽新政策的肯定。
      王审邽在农业和水利上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下农田,走访农户,及时解决农户的困难,指导农耕生产;鼓励农家不误农时,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农户编织的丝绸随着海上商船漂洋过海。古代泉州的丝绸乃是上品,可见千年之前农户手工纺织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夙兴夜寐的王审邽最终劳碌成疾,逝于任上。王延彬继承了父亲未酬的壮志,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励精图治,发展民生经济,同时减刑惜费,轻徭薄赋,鼓励农耕。泉州一时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发达。
      所谓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计与疾苦。五代十国时期,群雄纷争, 战火绵延,盗贼猖獗,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王审邽以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形势。虽然他执政才十多年,但是他在老百姓深陷战乱动荡的局势中救苍生于水火,并且给百姓创建了安稳的生活居所。缘于此, 王审邽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在他去世后的历朝历代,民间建立祠堂供奉香火和朝廷累次加封,正是对他清风政绩的纪念和褒扬。

招贤纳士,文兴八闽

      唐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藩镇割据,战争与动乱使大唐王朝渐渐走向衰落,也让一大批文人墨客纷纷逃离中原战火。在开闽三王的治理下,福建相对和平安定,于是泉州成了逃避战乱的桃花源。“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这是诗人韩偓晚年在闽南的吟唱之诗。在烽火四起的时代,相对中原来说,闽南算是偏安一隅。王审邽为保护与安顿广大名流贤达,做出了一个名传史册的决策——建立招贤院,专为流亡的名贤提供生活起居保障。名士贤达的到来,使泉州充满生机,为泉州的文化铺垫了底色;到了宋代,朱熹所见到的泉州,已经是“满街都是圣贤”。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正如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泉州文化的兴盛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与王审邽的招贤政策和吏治文明不无关系。根据《晋江县志》载:“中原多故,学士故老避战乱,王审邽派遣子王延彬建招贤院以礼之,振赋以财。”王审邽令长子王延彬去建招贤院, 做好招贤工作。家风家教的传承在其子王延彬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发扬,王延彬尽心尽力执行父亲的治政方略,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崇佛兴寺,发展生产,奖励通商,发展海上贸易,开创了闽南经济文化以及海丝文化的发轫之先机。可以这样说,王审邽的制度创新,为宋代之泉州的繁荣与海丝兴盛拉开了序幕。他招贤纳士, 使得唐朝末年的文化名士汇聚闽南。这些文化名士带来的才学及他们对文化的冲击和传播,为闽南文化奠定了基础。
       唐代,在招贤院栖居过的名人有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一代诗宗”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 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学士杨赞图等。招贤院设立后,学士贤达云集,一时名流荟萃。中原文化精英带来的文化冲击,为闽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生成良好的文风,才有了日后“海滨邹鲁”的美赞。
      招贤院内聚集了诸多文化名家,他们为泉州的治理和建设出谋划策。他们在这里开班讲学,创作交流,建书院以授业,为闽南的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到了宋代,闽中人士学风积极向上,科举考试榜榜有名。招贤院使闽南人热爱书籍,好学蔚然成风,乃至闽南文化在中华文明之中占一席重要的位置,与招贤院有着直接的关联。有人说招贤院是闽南文化的摇篮,这比喻也许是最贴切的。
       招贤院南临黄龙溪。一条古道穿过村庄,隐约可见招贤院的建设规模。招贤院方圆几十亩,院内筑有楼堂馆舍。里面小桥流水,树木常青,曲径通往亭台轩榭,随处可见文人的身影,随处可听抑扬顿挫的吟唱和锦瑟悠扬的旋律,在黄龙溪畔大小潘山之间构成独特的景观。逃避战乱的文人名士在这里安居,探讨学问,吟诗作赋,切磋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即流传下来 300 多首。后来招贤院荒废,现仅存一口古井,村民称之为“招贤井”。井水千年不干涸,一汪清泉宛若慧眼仰视碧空,寂寞地等待雅士墨客的归来。虽然贤人名士走进了史册的一页,但是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之风依旧浸染着文化之都。行走在招贤村庄,只要你心有祈愿,也许,在一段墙垣的拐角,你就可以与一位唐代名士撞一个满怀, 他手中的诗笺散落一地,诗歌在风中起舞弄清影,而那大唐的歌吟渐行渐远渐无痕迹。那一刻,我伫立在招贤院的土地上,唯念天地之悠悠, 一转身却是现代的繁华景象。招贤院的古迹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中, 无可寻觅。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村民以“招贤”作为村名, 呼喊那一段迷失的历史时光,一喊,就是千年。

发展贸易,肇始海丝

       唐末朝野纷争,蕃镇割据,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发展。泉州地处大海之滨,又因王氏主政的闽国,处于纷争之外, 安定一方。闽王王审知以及泉州刺史王审邽深刻地认识到地理优势,把握住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时代机遇。据《唐会要》记载, 当时泉州、福州有许多外国船只出入港口。是开门接纳还是武力驱逐呢?王审邽选择了前者。内陆行不通,就向大海走出去。“招来海中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在王审邽的执政下, 海外贸易的开展,以及造船、航海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后来的海丝繁荣起到了开创之功。
       王审邽执政期间勾画出海上贸易的蓝图,在他的长子王延彬接任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王延彬看到来自南洋各国的商贾开大船来当地做贸易,于是他极力鼓励和支持泉州的商船也开到海外去,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一呼百应,百姓兴趣高涨。闽南人爱拼敢赢的骨气被激发出来,他们开创了海洋丝路。海上没有路,航线在人们的摸索中逐渐确立。可喜的是,王延彬亲手监制打造的商船顺风出海,全部胜利返航,在其任内“岁屡丰登, 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平安的航程,满载的收获,让百姓感恩戴德,敬称王延彬为“招宝侍郎”。
       为了保护海上贸易,进一步加强商船和贸易的管理,天祐初年,王延彬恳请叔父闽王王审知,在其衙门内设置了海路都指挥使, 保护海上航道的安全事宜。同时设置榷利苑使,榷利苑使负责主持海上贸易业的运作。在天后宫前的南城门遗址,那些斑驳的条石、光滑的石板上,或许有王审邽父子操劳的身影,只是拓进了千年的岁月,我们在时光中不待遇见。
      有坚实的航船,有强大的水手,泉州的外贸带动了瓷器、茶叶、丝绸等的手工业生产。王延彬多次请求闽王在泉州增设榷货务。榷货务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机构。后来北宋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 确立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管控的政府规制。
       王审邽的一生虽说短暂,但是他对泉州所做的贡献永远彪炳史册。闽南文化的兴盛、海丝贸易的兴盛,他对此功不可没,是开创者,是肇始人。民间常称王审邽“尊王”,逝后称“武肃王”, 致以高度的敬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叹英年早逝,天不假年。草邦水库之滨,皇绩山上,武肃王王审邽长眠在此。他的吏治清风劲吹千年的世间,赢得后世无限的敬拜。

     (文章来自《丰泽廉吏》,中共泉州市丰泽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编)



志愿者报名 网上培训 我要预约 需求反馈 咨询指导 问卷调查
首页 | 本馆介绍 | 信息发布 | 活动开展 | 非遗保护 | 基层风采 | 队伍建设 | 艺术欣赏 | 创建之窗 |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