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欣赏>文章
文章 书画 视频 摄影 朗诵 丰泽禁毒讲解员比赛 菊舞花港 魅力丰泽
​阿嬷留给我的……
时间:2021-04-06 11:11:00

作者:李翠英


每年的4月11日,是我最悲痛的日子。3年前的这一天,我夫家慈祥的阿嬷郑淑贞永远离开她挚爱的亲人,离开这美好的人世间。那年的清明节,阿嬷特地做我最爱吃的润饼菜;没料到,润饼菜的美味在我口齿间流转,阿嬷却已油灯渐弱……那是4月10日下午,阿嬷的精神不错,与她妹妹聊得不亦乐亦;在七点多的时候对我说:她年限已到,要走了……反复过问党费都替她全部交了吗?我笑着说:“您不是要等我儿子结婚,做高祖奶奶呢,要活到 120岁!”没想到,阿嬷没能等到这一天。

阿嬷1920年出生于菲律宾,祖籍泉州津头埔,早年归国,就读培英女中,还是个17岁的如花少女,体型顾长,身高165厘米,明眸皓齿,端庄秀丽,许多人慕名而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就匆匆步入婚姻殿堂,嫁到乌屿村(公公是东门外有名的“臭头望”王孝德),可温馨小家庭的生活才过了短短六年光景,命运却给阿嬷当头一棒——太公、爷爷因病先后离阿嬷而去,留下两位婆婆(二婆婆吃斋念佛)和未成年的小叔子,孤儿寡母的处境犹如“孤雁入人群”,两位兄长特地从南洋归来,劝她改嫁,23岁的阿嬷担心5岁的孩子被人虐待,舐犊情深,爱子如命,坚决不同意,无怨无悔地守着唯一的儿子。娘家作为她坚强的后盾,母亲、兄长、妹妹帮忙培养孩子,每年两季收获,娘家人都来帮忙挑米、挑谷、挑稻草。阿嬷恪守妇道,无微不至、端水送饭、端屎端尿照顾两位婆婆、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又当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两位婆婆、三伯母3位老人养老送终,帮小叔子成家……小叔子都把阿嬷当作母亲对待,还一手带大两个孙子,照顾好外阿太……邻里无不交口称赞,老辈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土改时期,阿嬷参加工作,她是乌屿村(今城东街道凤屿社区)第一个有文化的妇女干部。因家庭成分关系,1955年才入党。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面带着孩子、照顾家人,一面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

早年家乡还没解放,在对敌斗争中,阿嬷带领妇女同胞团结一心做好后方工作。同时,她勇敢灵活应对敌人,还被评为地区对敌人斗争积极分子、晋江地区妇女“三八”红旗手、模范党员等。解放后,她历任凤屿大队副大队长、妇女主任、蚵农社社长、晋江四区妇联委员等职。在工作中,她关心群众疾苦,曾得到她关照的王文山同志至今还动情地对我说起,年少时,他们家很贫穷,兄弟多,父亲又无收入。当时作为村干部的阿嬷把他们列入特困对象,一直帮助和救济他们。每年逢年过节,阿嬷都会克己助人,给他们送去一些钱和食品甚至一些猪肉;有一次还牵了只小猪仔给他们养;还有一年冬天,她见他们家人口多,被子不够御寒,就从家里拿出了一条棉被送给他们。阿嬷不止是对王文山一家关心照顾,对村里其他困难家庭同样关注着,经常入户嘘寒问暖,送慰问品。

合作社期间,阿嬷带头把家里船只、土地、蚵石入社;组织群众参加初级、高级社合作社;抗美援朝期间,响应号召,把陪嫁的金器悉数捐出,积极捐款给志愿军,为抗美援朝尽了一点力;大炼钢铁时代,带头把乌屿大厝深井铁罩、家中铁床无偿捎献。

泉州曾有“金乌屿,银后渚”的说法。那时,阿嬷工作的乌屿村,交通特别落后,潮起要乘渡船出入,潮落有一座桥,如果遇上妇女分娩时那就更加不便了。为了解决她们的这一后顾之忧,阿嬷自告奋勇参加了接生培训,认真钻研,成了技术过硬的接生员,无偿为凤屿村妇女接生了近千名新生命,无一例差错,她们同胞无不感激阿嬷。每位被阿嬷帮过的产妇及其家人都会紧紧地握着阿嬷的手,激动地说:“多亏有您!”“谢谢您!您是我们的大恩人!”阿嬷慈眉善目,在他们眼里简直是菩萨的化身……

阿嬷将自己风华正茂的三十多年黄金时光贡献给了凤屿。(组织妇女上夜校扫盲班、培训妇女干部林叶、王段;关心晋江地区下乡干部,为下乡干部提供食、住“三共同”……)当时晋江地区推荐阿嬷当脱产干部,阿嬷因为要照顾两位婆婆(二婆婆吃斋念佛)、三伯母、未成年的小叔子,阿嬷推荐较年轻的王段……

阿嬷做的每一件事,凤屿人民也都记在心里,他们没有什么可感谢阿嬷,但都真心实意

地推荐她为工作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地区“三八”红旗手等等。

然而1978 年退下来时,阿嬷连退休金都没享受到,有人劝阿嬷去找领导补回,可是阿嬷不计较,不想给领导添麻烦。豁达地笑笑而过。即使到了1997 年春节,鲤城区组织部领导得知阿嬷是五老干部,到家慰问并询问阿嬷有什么要求时,阿嬷无怨无悔地说:“我与子孙住一起,生活还过得去,凤屿还有比我更困难的,我不想给组织添麻烦……”阿嬷这种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的思想和做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阿嬷总是这样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事后很多同志知道了也都非常敬佩!难怪阿嬷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享有那么高的威望!在她身上,我理解了“仁者寿”的含义。

上了年纪的阿嬷仍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天读报看新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活到老学到老的阿嬷成为一个新型好奶奶。她经常和我们谈时事,关心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阿嬷用朴素的语言和自身的榜样教导我们应该做个堂堂正正、深明大义、自尊自强、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的人。

阿嬷平时有意识常去与左邻右舍聊天,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周围的群众;邻居有不便,小孩托阿嬷帮看顾一下也是常事;左邻右舍阿婆、老阿姨们喜欢找阿嬷聊天、泡茶 、家长里短的也喜欢向她诉说;……阿嬷总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帮她们化解矛盾,无形中也充当了义务调解员、学习读报员……

记得有一次,邻居婆媳间吵架吵得很厉害,阿嬷得知后立刻赶过去劝架,邻居家媳妇对着她婆婆大喊:“时代不同了,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不讲什么‘三从四德’了。”阿嬷扶着邻居家婆婆笑着回应她媳妇:“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不讲三从四德,但现代社会也要讲‘五讲四美’啊……”邻居家媳妇一时无言以对,之后在阿嬷和风细雨般的劝解下,邻居媳妇和她婆婆终于和好了,到现在她们都还很感恩阿嬷!

我永远也忘不了1993年5月29日那一天下午,怀孕8个多月的我上班时不小心被抽屉碰到了肚子,羊水破了,等我坚持办好请假手续从单位雇三轮车回家,一路上羊水滴漏,情况已经十分紧急。当我一跨进家门,阿嬷立刻扔下手中的活儿,匆忙带上我直奔医院,入住医院马上吸氧,一边及时通知家人。阿嬷,那时已是 74岁的老人了,可她说处理这事是她的专业。阿嬷不放心我,固执地坚持全程陪护着我。利用丰富的接生经验,指导护士接生,催产、催产、催产,打了三次催产刘,第二天凌晨孩子平安产下。月子里阿嬷无微不至照顾我和儿子,因儿子不是足月出生,我月子里又生病发烧,花费了她很多心神,她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之后,我儿子也是由阿嬷一手帮忙带大的,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儿子牙牙学语时就用闽南话教他《三字经》,4岁时,有一次,看到墙上有只壁虎,就要太奶奶赶壁虎,结果老人家摔倒了,儿子扶不起来,哭着跑到对面邻居敲门求救:“快救救太奶奶,她帮我赶壁虎摔倒了。”邻居闻声赶出帮忙扶起她老人家,儿子才破涕为笑,倒水给太奶奶喝……记得我儿子上泉州师范附属小学时,阿嬷坚持每天拄着拐杖,戴着眼镜开心地准时来回接送(学校离家500多米),风雨无阻,乐此不疲,甚至还到班级替他抄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连老师都不敢相信老人家80多岁了……同学们都很羡慕他。在她的影响下,曾孙子也带得好,懂礼貌、尊敬老师、尊重长辈,我心里真是甜滋滋的。

阿嬷,每当我对工作感到一丝不耐烦时,就想起您说的要干一行爱一行。我是多么有福气呀!每当老同志们对我感谢时,我就想到这是向阿嬷学习的结果。阿嬷,我从您身上学了很多东西,我是多么思念您啊!您知道吗?

每当我接过各种奖状时,我就想到阿嬷说的要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您总是和蔼地告诉我要学会约束自个儿一点儿,人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个儿。使我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

阿嬷,我再也不能继续聆听您亲切的教诲,但我总觉得您一直关注着我们,那天我带着闷气入睡,阿嬷悄然出现在我的梦里:一身卡其大裾衫,黑长裤,梳着发髻,70多岁的模样,她坐在我床边,微笑着对我说:“别生气,拿别人的错与自己过不去不值得……”我转泣为笑拉着阿嬷的手“阿嬷,您不是要活120岁吗?时候不到,怎么就走了……”“傻孩子,人的寿命到了,该走就得走啊……”梦中恍惚又回到从前一家四代同堂 、其乐融融的生活,空气中充满很温馨的气息……

清晨醒来,心里却很失落。我禁不住内心的悲痛,含泪写了一首诗悼念阿嬷:

烧得纸钱沾泪飘,思亲悼念涌心潮。

绵绵德泽荫子孙,正气精诚贯日韶。

阿嬷谁说您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钱财?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孝亲敬老、蓄达大度、乐观向上、乐于助人……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阿嬷的言传身教下,我20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2005年丰泽区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称号;2017年我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教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文章原载于《丰泽文学》2020年·夏之卷 总第53期)

志愿者报名 网上培训 我要预约 需求反馈 咨询指导 问卷调查
首页 | 本馆介绍 | 信息发布 | 活动开展 | 非遗保护 | 基层风采 | 队伍建设 | 艺术欣赏 | 创建之窗 |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