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欣赏>文章
文章 书画 视频 摄影 朗诵 丰泽禁毒讲解员比赛 菊舞花港 魅力丰泽
蟳埔蚵壳厝
时间:2021-04-14 12:12:00

作者:张泉花


“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在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 、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这里有福建三大渔女之称的蟳埔女,其头上戴的簪花围有“头上花园”的美誉。这里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建筑群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近年来,这些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蚵壳厝”,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尤其是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更有不少海内外宾客来到泉州,观赏“蚵壳厝”,品味“海丝文化”。


微信图片_20210414121833.png

 

当你行走在蟳埔、法石社区一带,精致美观而又简单明快的“蚵壳厝”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蚵壳相互嵌套,整齐地排列在墙体之上,下配花岗石墙基,上用红砖砌成窗框,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呈现眼前。乍看之下,既没有北方建筑的气派宏伟,也没有江南小镇的古朴秀丽,可细细品味,才发现他们是如此的匠心独运、精巧别致。

 

这些别具特色的泉州民居“蚵壳厝”建筑群,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早在“古闽越族”时期就已存在,但是当时所用的是我国东海岸边的海蛎壳,而非现存“蚵壳厝”所用材料——大牡蛎壳。“蚵壳厝”采用的那一种闽南当地罕见的大蚵壳,其实不是产于本地,而是昔日“梯航万国”的泉州商船队运载陶瓷、茶叶、丝绸到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国家交易后,返航时担心大船空载不稳而把产于当地的大蚵壳当做“肚档”(压船舵)载回泉州,然后遗弃在蟳埔港的岸上。

 

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大蚵壳,跟随货物抵达刺桐港后被丢弃在这一带沿海岸上,日积月累便成了一种特殊材料。泉州先民继承了“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选用这种异国蚵壳来建造的房子,不但坚硬耐腐蚀,而且造型独特,具有美丽的花纹,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于是,一座座有着独特风格的蚵壳厝便呈现在世人眼前。

 

据说,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博士来到这里,看到蚵壳厝时两眼一亮,惊喜地断定在挪威,荷兰等地曾见过这样的大蚵壳。

 

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这些“蚵壳厝”用的大蚵壳,大概有15公分长,分为上盖和下臼。上盖 3 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蚵壳厝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第二种是“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第三种是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第四种是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堆砌“蚵壳厝”需要精湛的手艺。建造“蚵壳厝”时,要考虑房屋的坐向,是祖厝还是民居等因素。建筑师傅还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进行一系列设计,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净。

 

这种难度不小的手艺活,精明老练的师傅却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砌墙时需要用土,不管是山上的、田里的都可以,只要有黏性,砌墙师傅会把蚵壳一只一只叠好,就能把墙壁装饰得很好看。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啊壳脱落。“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 36 厘米,现在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厚度大概在 12 厘米至 24 厘米之间。蚵壳一般都砌在大门左右墙面及后外墙上,用石灰 、沙、土“三合”泥浆片片相砌,内墙则用杂碎土石混合筑建,如此结合,就异常坚固。

 

在建筑上,“蚵壳厝”与泉州传统的闽南红砖盾一样,大都为单座仿皇宫式的一进、二进、三进、三开间、五开间的大厝构筑,俗称“四马拖车”、“四房看厅”。“蚵壳厝”的建筑,有着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闽南的海风里具有腐蚀性的盐分,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因此“蚵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 、冬暖夏凉,经济实用,受到了蟳埔及周边金崎、东梅、后埔百姓的喜爱。到了明末清初,家家户户建房子都或多或少会用上一些蚵壳。

 

“蚵壳厝”为一代又一代的蟳埔村民遮风挡雨,它作为建筑工艺文化的载体得以遗存下来,成为蟳埔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然而,较为简陋的“蚵壳厝”,现在已经很少人居住。大海就在蟳埔村的前头,这里的人们常常要出海捕鱼,卖鱼为生。走在村子里,摸着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蚵壳,似乎可以看见千年以前,泉州的船队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一个个人声喧哗、车水马龙的海港城市,最后把那些带着异域色彩的蚵壳带回这里,然后建造了神奇的“蚵壳厝”。蟳埔社区后巷,那里有迄今保留较为完整的4座“蚵壳厝”,一字排开,约 300 米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历史已落在了时间的身后,荡涤着“海丝”文化的“蚵壳厝”数量在逐渐减少。有着“千年砖,万年蚵”之说的“蚵壳厝”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因旧村改造而拆掉。现在的蟳埔社区遗留下来的“蚵壳厝”只剩下60多座,而且大多比较破旧,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大多都是80多岁的老人。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蟳埔“蚵壳厝”建筑群以它独有的特色,永远留在了闽南建筑的辉煌史册里。

 

(文章来自《丰泽文化丛书》之《丰泽古厝》)


志愿者报名 网上培训 我要预约 需求反馈 咨询指导 问卷调查
首页 | 本馆介绍 | 信息发布 | 活动开展 | 非遗保护 | 基层风采 | 队伍建设 | 艺术欣赏 | 创建之窗 |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