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欣赏>文章
文章 书画 视频 摄影 朗诵 丰泽禁毒讲解员比赛 菊舞花港 魅力丰泽
大坪董义芳故居
时间:2021-05-06 15:30:00

作者:郭柯柯


董义芳,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泉州人。中共党员。1916 年从艺,工高甲戏文武老生。历任高甲戏班学员、演员,福泉音班演员,福建泉州高甲戏剧团团长。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曾赴菲律宾,新加波、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演出。因嗓音洪亮,华侨称之为铜钟声。他致力于高甲戏表演艺术的继承和改革,吸收了京剧艺术的长处,并把它融合于高甲戏文武老生的传统风格当中,使表演洗练、矫健,又保留了浓厚的地方特点。唱腔中充分发挥南音拉腔婉转悠扬的特点,并与表演紧密结合,动听感人,为很多演员师法,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流派。董义芳率领的福泉音班倡议并实践用泉州语音为高甲戏念白的标准音,以后推广开去,使高甲戏的语言逐渐趋向统一。饰有高甲戏《碰卑》杨继业、《取长沙》黄忠、《王允献貂蝉》王允、《斩黄袍》高怀德、《草诏》伍建章等。

董义芳故居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大坪社区新竹巷中段,为闽南单落大厝,进大门有天井,再往里是正厅及厢间护厝。整个建筑呈曲尺形,主厝厅堂坐西朝东,北边护厝三间朝南,建于清朝后期。故居房屋东西长18.2米,南北宽13.5米,建筑面积245.6平方米,厝前石埕长8.5米,宽4米,总占地面积约有28平方米。石埕用花岗岩石板构筑,主厝外墙用花岗岩石块砌成,错落有致,山墙用红砖横向铺平,竖向穿插涂上白灰砌就,室内用长宽都是0.36厘米的方砖铺平。在厢房和护厝之间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为防火疏散之用。登上台阶,便是大厅,即正厅,排着长案桌和八仙桌,供奉着董氏先人遗像,也是以前董氏族人祭祖 、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的正规场所。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翘起;屋面为硬山式双坡,高低错落∶屋面顶覆盖红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中间加一重瓦筒粘压,瓦缝勾灰;厅堂和厢房的屋顶边缘,均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瓦档。由于疏于管理,董氏祖屋已逐渐破陋。


微信图片_20210506153754.png


董义芳故居古大厝后面不远有一口古井,为董氏家族原有,砌在井口的圆石盘的外径有1.2米,内径0.55米,高0.45米。这口井是一眼山泉,井水是具有井水的清冽甘甜的,又有山泉的秀美与灵性。这口井常年水质清澈,水井年年水位饱满,随时可打水上来。说它的清洌吧,站在井边,看风水中井壁纹络清晰可见。蓝天白云的倒影一点都不走样,在荡漾着的井水的抚慰下显得更为静美。捧一把井水入手,一股凉意透来,忍不住喝上一口,满嘴清甜醇美、沁人心脾、周身舒畅!这口井的井水清冽甘甜,董氏族人每天从这口井里,打起一桶桶清水,洗漱浣衣,净菜煮饭,冲凉泡茶。这源源不断的清水,曾经滋润了一代代的董氏族人。董氏大厝的人和周围的乡亲常年吃这口井的水,董义芳远近闻名的铜钟声嗓音也得益于从小就吃这口井的水。这清冽甘甜的泉水 ,造就了大坪人善良厚道的性格,孕育了大坪淳朴豪爽的民风。


微信图片_20210506153800.png


据董义芳族人董总桂介绍,该宗族原世居泉州城东凤屿。祖父迁来东海大坪乡,生有包括董义芳父亲董碗及董成、董量、董属等六个子女。由于家庭人口众多,生计困难,董义芳父亲董碗从小出门学理发,逐渐以理发为业,开了一间小理发铺在泉州南门米埔附近,以补贴家用。后来家里为董碗娶了媳妇,名陈宝。董碗夫妇生下一小男孩后,请看命先生看了后,说小孩命中五行缺木,为他起名添木。义芳这个大名,是他在南洋演高甲戏出名以后,南洋华侨给他起的艺名。

董总桂说,小时候,添木长住在大坪爷爷奶奶家,他的爷爷身体很硬朗,爱看戏,也爱张罗事儿,而且办事特热心。特别爱好乡剧,尤其是拉二胡很拿手。在乡里就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兼活动组织者,秋冬农活较少时,他爷爷每晚都要去组织唱戏学戏,出出进进,忙忙碌碌的总是他的身影,一刻也不停歇。

说是乡村剧团,团员们排起戏来郑重其事,非常认真,白天干了一天的农活儿,吃过晚饭,洗涮一番,换上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去排戏了。


微信图片_20210506153806.png


小添木就像十足的“跟屁虫”一个,缠着他爷爷要跟着去。他爷爷见他年纪小,不让他跟去。任凭他爷爷百般哄骗,他是一定要跟着去。最后常常是弄得他爷爷没办法,经不住他的软磨硬缠,只好将他背在背上带去。一路上随着他爷爷走路时一颤一颤的抖动,他的耳畔仿佛已有戏曲的音乐响起,还伴随着戏里人物优美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就是从那时候起,戏曲之乡的乡土戏曲文化,悄然在董义芳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孟姜女》、《宋江杀惜》、《李逵大闹忠义堂》小戏里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他的脑海里。于是,幼小的他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乡土戏剧。

清末明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继之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套数多采用民间的“杀狮”,配以大锣大鼓,一群由艺人装扮的武士,手执武器与演员装扮的雄狮搏斗。同时吸收不少提线木偶的表演动作,俗称“傀儡打”。“宋江戏”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等。

据董氏族人的近邻、大坪村百岁老人郭圆目说,添木的爷爷还是个老戏迷,有时为了去赶邻村的佛诞戏会看戏,会背着小添木走十几里山路。一台戏开始前他总是指着台上的戏子对小添木说;看,那个白脸凸鼻、衣衫不整的是小丑,那个粉脸描眉、纤瘦柔弱的是……。突出讲述丑角戏的表演,丑角的表演艺术丰富,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他爷爷的脑袋里装着几十个乡土剧本,凭记忆就能把一部戏大体演下来。有时他爷爷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会给他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年小的他有时听不大懂,也听得津津有味。

乡里演戏的时候,小添木更是兴奋异常,跑进跑出。他爷爷和演员 们都先在后台化好妆,随着出场锣鼓声的响起,演员们按剧情的需要一个个接着上台,虽然不是专业的表演,动作和声腔也不是很到位,但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乡民们,也深深感染了小添木。他仔细看,用心听,生怕漏看一个动作,漏听一句唱词。津津有味地看个没完。一看到精彩处还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亮开嗓子,来上戏剧人物的几句唱腔。有时回忆台上人物舞动的动作,踱着戏剧里的科步,他也在台下比手划脚地学着戏里人物动作扭来扭去的,小小嘴里哼着剧里人物咿咿呀呀的唱腔,也学得有模有样。白天有时也会拿出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化妆品在脸上乱涂乱抹,穿上旧衣改造成的戏装,扮演戏中人物,逗得乡亲哈哈大笑。

 

微信图片_20210506153815.png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小添木对戏剧的喜爱更深了。董添木14 岁时,离开家,离开家乡,即民国4年(1915年)到南安岑兜村“福庆兴”高甲班学戏,义芳学戏之初,连龙套角色亦难承担,被辱称为“放尿角”。乃决意发奋,每日凌晨到野外练唱腔,夜晚在月下练台步,饰演杂脚站棚角时,细心观察,并经常对镜自练。几个月之后,董碗听说戏班要到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地演出,为了成全添木学戏的愿望,也因为理发铺子的生意难做,他自愿到戏班帮打杂煮饭,另一方面也好照料添木。董义芳的母亲回到大坪老屋居住。

就这样,董碗与添木父子俩开始了海外漂泊的生活。添木拜高甲戏名师陈坪为师。同年至民国 10 年,随班到受教于长期旅居海外、精通京剧的高甲戏著名老生郑文语。有一年,突然接到家乡大坪的来信,说是添木的母亲积劳成疾,贫病交加,不幸去世。去世后全仗四邻乡亲帮忙掩埋。董碗想尽办法,挣够回唐山的船费返乡了。

小添木独自在南洋打拼。两年后福庆兴班在印尼大觅眼演出。某晚,《凤仪亭》正待开锣,饰演董卓的著名大花洪大钦突患急症,义芳遂自荐顶戏救场。岂料一鸣惊人,老板及班友遂刮目相看。适班内老生演员林言病逝,义芳顶班饰演老生行。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和刻苦的磨砺,又经郑文语和陈坪等悉心传教,董义芳的表演技艺日臻成熟。

民国 10年,义芳随福庆兴班回到泉州献演 3 天,盛况空前。后来“福庆兴”散班,义芳先后在“金成兴”、“双溪兴”、“福和兴”等班搭演。凡是他挂牌的班社,人们争相高价聘演。不久,应邀往菲律宾演出年余。华侨赠艺名“董义芳”。回国前夕,华侨特赠高达 3.8 尺大镜一面,镜上精工磨制“艺独称绝”四个楷体大字。民国 12 年又应邀赴菲律宾演出5个月。

民国 26 年,董义芳应菲“丝竹尚义社”之邀,再次漂洋过海。同名旦宝兰芬合作演出。适值日本南侵,菲岛沦陷,董义芳偕宝兰芬一起被捕。后来虽经华侨保释解脱,但因戏园闭锁,落泊异邦达八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方归故里。

 

回国后,义芳先在“新连陛”搭班。不久,创办“福泉音班”,倡议以泉州语音为高甲戏标准音,解决高甲戏语音杂乱不纯之弊。

对于高甲戏剧种的发展,董义芳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董义芳从艺以来,既注意学习班友的优秀演技,又善于吸收京剧、梨园、木偶等剧种的优点,以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他扮演的人物都极富神采。加上他嗓音嗓音洪亮,海外侨胞称之为“铜钟声”。他几十年戏剧生涯磨炼出来的嗓音,声如洪钟,唱腔或激昂雄奇 ,或沉郁苍凉。因此每当两戏对台时,只要他一登台演唱,远近观众一听是他的唱腔,便潮涌而来。他的唱腔被灌制成唱片的有《凤仪亭》、《林文生告御状》、《拾棉花》等。他的髯功和扇功堪称绝技,表演时往往使观众眼花缭乱,惊叹不绝。

他最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是《玉骨鸳鸯扇》饰云安,《凤仪亭》饰王允,《单刀会》饰关公,《过大金桥》饰陈庆镛,《伍建章草诏》饰伍建章,《司马师迫宫》饰张揖,《白蛇传》饰许仙,《斩黄袍》饰赵匡胤,《两国王》饰薛平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义芳积极参加戏剧改革,从“大众剧社”成立到改名为“泉州高甲剧团”,他都任团长。剧团编导的《扫秦》一剧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团员苏燕玉荣获演员二等奖,陈纪章获编剧二等奖等。剧团每年还坚持到山区和农村慰问演出。剧团改编并导演《小二黑结婚》,该戏运用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塑造现代人物,大受群众称赞。他还被推选为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泉州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他是中国戏剧家协学福建分会副主席,当时他虽视力缭乱,仍经常登台参演,一如常人。

1965年1月,董义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福建省电影制片厂准备为董义芳拍摄《玉骨鸳鸯宝扇》、《伍建章草诏》、《司马师迫宫》等片段舞艺资料。拍摄前夕董义芳突患疾病,住院治疗。手术后又突患并发症,而不幸去世。终年 64 岁。

董义芳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尤其敬老尊贤。他对培育他表演技艺的陈坪、郑文语二位师傅,恭敬如父。他自己虽已年事渐高,并任领导职务,仍严执弟子礼,恭敬地为师傅端茶奉烟,一如既往,深受时人称赞。

据董义芳族人董总桂说,董义芳逝世后,坟墓筑在大坪山东面山坡,当地地名叫海水沟,坟墓朝东面向洛阳江,四周绿树鲜花环绕。董义芳为高甲戏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作为泉州名人,他的坟墓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


志愿者报名 网上培训 我要预约 需求反馈 咨询指导 问卷调查
首页 | 本馆介绍 | 信息发布 | 活动开展 | 非遗保护 | 基层风采 | 队伍建设 | 艺术欣赏 | 创建之窗 |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