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欣赏>文章
文章 书画 视频 摄影 朗诵 丰泽禁毒讲解员比赛 菊舞花港 魅力丰泽
“三湾十二港”扫描(上)
时间:2021-06-22 10:57:00

作者:郑剑文


泉州与大海有缘,这不仅缘于泉州所处的地理位置,还缘于泉州人的大海情怀。

泉南多山地,山脉蜿蜒入海,起伏落差较大,形成了许多深水海湾,造就了许多天然良港。有资料显示,泉州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因海岸曲折,海湾相连,极宜船舶碇泊避风。现已探明万吨以上深水泊位就有百个之多,为泉州海上交通的拓展创造先天条件。

泉州人自古就拥有开拓大海的胆魄,这或许得益于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交汇融合的胸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铸就了泉州人敢闯敢干、爱拼会赢的精神。背靠大山的阻隔,面向大海的挑战,泉州人仍然迎风搏浪地走出了一条通向大洋彼岸的路,这条路就是飘扬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刺桐港不仅包括泉州湾沿岸港口,还包括围头湾、深沪湾等沿岸港口,号称“三湾十二港”,可以说,三个海湾的每一个出海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每一个起点。

 

早在先秦时,古越族人就在泉州繁衍生息,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板荡,许多土族纷纷“衣冠南渡”,栖居在这条后来称为“晋江”的河道两岸。史料记载:“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这是重修延福寺的一段碑文,位于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曾是番舶祈风出洋的地方,这段文字记录了一千多年前,泉州与印度一段与海洋有关的文明史,这也是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史。清人蔡永兼《西山杂志》记载,唐开元八年(720年),东石人林銮,航海群蛮海路,舟至勃泥(文莱)、夷州(台湾),引来蛮船,因往来有利,晋海舟人竞相率航海。过了一百多年,就是唐乾符年间(879年),林銮的九世孙林灵的船队仍在夷州、渤泥、占城(越南)等东南亚岛国的洋面上航行,那时林家的大船已过百艘,那应该是泉州第一家航海大户。泉州港以泉州湾为中心,星罗棋布于晋江入海口周围。我想,要全景式了解泉州港的概貌,就得从泉州中心港区后渚港出发,自北而南展开一次蜻蜓点水般的扫描。

 

泉州湾是泉州古代海港的咽喉所在,港口向东南敞开,被大坠岛、小坠岛分隔为几个航道。湾北有洛阳江,南有晋江水,由于港道深,水域宽,离泉州府城又近,水陆交通便捷,自然成为泉州港海外交通的中心港区。泉州湾由后渚港、法石港、石湖港、蚶江港等4个港口组成。后渚港宋代时属临江里,元代后称后渚铺,其面海背山,是天然的避风港,便于大型海舶停泊和启航。然而,这个港口开发较迟,直至南宋后期,一些重要的商务、军事、外交活动才开始以后渚为出海口,并迅速发展成为泉州港的中心港口。

 

法石港位于晋江下游,枕山漱海,宋元以来就是兵家驻守设防之所,又是通商贸易的天然良港。该港上溯至溜石约5公里直抵城南,下经蟳埔、后渚就可泛海出洋。法石港地理位置重要,“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合重屯以壮形势”,南宋淳熙年间 (1174—1189年)法石已是海防要塞,时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于此置法石寨,并在此“造大战船,添置水兵”,是泉州左翼水军的要寨。宋元之际执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舶,曾在法石宝觉山上建“望云楼”,以观海舶进出之动静。不久前我到法石采风,听村里的老人说,美山宫后的山坡上曾有一大片伊斯兰教墓地,那些石构造墓室造型奇特,雕刻精美,走进墓地,感觉阴森肃然。1959年在法石附近的乌墨山沃挖出了一些船板、船桅、船碇及缆绳,1982年又在法石挖掘到一艘南宋沉船。宋元时 期,法石港有圣殿、长春、美山、文兴、坂头五个码头,如今只遗文兴古渡与美山古渡两处遗迹。

 

法石港曾在丝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泉州的军事、贸易、文化 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明代,法石设有广东高州会馆,那应该是泉州 早期的商会会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河泊所”,为船舶管理机构;清初在法石设“汛”驻兵,辖石狮、后渚等江汛,乾隆四十八 年(1783年)法石设有部馆、文武馆,那应是泉州沿海的一个重要的海防基地。

 

法石港溯晋江而上大约五公里就是南关港,那是泉州港的一个内河港口。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治所从丰州东移至晋江下游北岸,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凿沟通舟辑至城下”,那个时候,官府就萌芽了江海通商的意识,凿了内沟河,使江海相连,舟楫可直达泉州城下。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五代后期,留从效对唐罗城“重加版筑”,城垣镇南门已与江滩毗邻。宋元时期,南门内外成为番航舶商聚集之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礼部还奏请朝廷,在“番舶聚此”的泉州城南车桥头设 置来远驿,作为接待外国客商的宾馆。明初,来远驿仍在接待海外诸国贡使,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那天,我独自在车桥头行走,这处曾是番舶聚集的地方,如今已淤积成一条细狭的小沟,周围车辆穿梭如鲫,很难想象古时商船如何停泊又如何上岸。

 

石湖港位于泉州湾滨海入口处,三面临海,背依金钗山,港湾岸线一直延伸到蚶江,可停泊大量海船。宋元以来就是泉州湾 一处重要外港。当地传说古代石湖港有十八渡口,经常有百艘运载棉花的商船北来泊岸。石湖港是泉州发展较早的渡口,唐开元 年间(713—741年)称为林銮渡,相传为航海家林銮所建。码头控扼泉州湾南岸,北宋元祐年间建的通济桥将海岸与海边礁石连接,成为一条延伸至海中的顺岸码头。五代时,石湖就建有寨城,北宋熙宁初又建石湖寨城,拨军守卫。明朝又置巡检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沈有容重建寨城,建为海上巨镇。石湖港 的金钗山上北宋时建有一石塔, 称六胜塔,石塔形似开元寺的东西塔,又略小于东西塔,与南面的姑嫂塔遥相对望,那是泉州湾的两座海岸航标塔。那个时候,当远洋的船只靠近泉州湾,远远地望见那两座石塔傲然挺立,那是怎样的一种激动与欣慰!是的,看到了石塔就如看到了家,那两座宋塔就如两个守航的人,站在天风海涛中目送着出入泉州湾的风帆。

 

(文章来自《丰泽文化丛书》之《海丝寻踪》)


志愿者报名 网上培训 我要预约 需求反馈 咨询指导 问卷调查
首页 | 本馆介绍 | 信息发布 | 活动开展 | 非遗保护 | 基层风采 | 队伍建设 | 艺术欣赏 | 创建之窗 | 资料下载